首页 > 学会通知

学会通知

更多精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上海市科技
期刊学会微信(shskjqkxh)

科普创作能力培训公益课程报名通知
发布日期:2025-02-12 浏览: 115

“两翼杯”青年前沿科普创作大赛已启动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该大赛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支持下,由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科普专委会承办,进一步促进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创作,特别是针对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等硬科技的“元科普”式解读,提高理工科在读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传播工作者等投身科普的积极性,为上海乃至全国“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高质量创制、持续输出人才与科普作品,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同时,为了助力参赛者将深奥的前沿科学技术转化为兼具科学性与普及性的优秀科普作品,本次大赛将邀请多位在科普领域卓越成就的专家开展科普创作能力培训公益课程。大咖云集,干货满满。欢迎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工作者及编辑同仁报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安排

科普创作能力培训公益课程内容聚焦青年科技人员科普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科研科普“两翼齐飞”、科普写作入门、科学摄影入门、科普短视频创作和科普新媒体号运营六个方向。

本课程为公益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课程主要采用线下方式进行。

时间: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 8:30—16:45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楼319会议室  


二、培训对象

在读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传播工作者及科技期刊编辑等。


三、课程安排

主持人:

游文娟(《世界科学》编辑部主任,2022—2024年三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工作组核心成员)

杨晗之(《科学画报》编辑部主任,科普专委会主任)

课程

时间

主讲人

讲座主题

8:30-8:45

贾永兴副理事长致辞

8:45-9:30

卞毓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

前沿科普创作的知与行——兼说元科普简史

9:30-10:15

翟万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专委会委员)

前沿成果的科普写作路径

10:15-11:00

杨晗之(《科学画报》编辑部主任、科普专委会主任)

生花妙笔写出科技之美

11:00-11:45

苏阅混子哥混知产品总监)

一套让科研工作者快速进入科普领域的创作方法论——帮你在创作上少走3年弯路

13:00-13:45

董长军(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科普摄影的记录与传播

13:45-14:30

赵文跃(上海科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科普视频制作实战案例分析

14:30-15:15

朱伟魔都科学目录导演)

做网红,值得么?

15:15-16:00

任咪咪(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

像谈恋爱一样做科普

16:00-16:45

唐骋B站百大up鬼谷藏龙

如何打造优质科普自媒体?


四、培训报名:


https://www.wjx.cn/vm/YQxgJMD.aspx#  

请扫描二维码或复制链接报名,名额限制150人,先到先得。


五、考核及证书

1. 报名成功后,请按时参加课程。

2. 本课程需现场签到。请提前30分钟凭报名时填写的手机号进行签到,上午现场签到时间为8:00-8:30,下午为12:30-13:00需完成两次现场签到

3. 全程参与线下课程将获得其他类上海市新闻出版继续教育培训8学分。


六、主讲人简介:


卞毓麟: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技出版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著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等图书30余种,科普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文章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1990年被表彰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6年被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2001年获上海市大众科学奖;2010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同年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翟万银:编审(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研究生导师,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主编助理。作为科研人员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中国科学院创新、上海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约20项。科研集中于心血管和骨生物材料及其组织工程,编辑工作重点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科学普及对前沿科学技术的传播作用。发表学术论文约70篇,发表科普文章约50篇,完成电视、网络科普视频34节、动画片1节,参编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卷、化学卷),作科普报告260多场,获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个人奖)等科普奖14项。



杨晗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画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上海市科技期刊协会科普专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民进上海市委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副主委。曾先后被评为“优秀责任编辑”“上海市期刊优秀工作者”“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等,论文《科普3D微视频创制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传播》曾荣获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苏阅:混知健康创办人,现任混知产品总监。曾策划和创作了多本健康医疗科普畅销书及博学类书:《半小时漫画青春期》;与张文宏教授合作《超级大脑在想啥-漫画病菌人类与历史》;与钟南山院士合作《超级大脑在想啥-漫画医学大突破》;与潘建伟院士合作《超级大脑在想啥-量子通讯大突破》;与故宫专家团队合作的《半小时漫画故宫》1、2、3并获得多个省市科协优秀作品奖及2024年国家科技部优秀作品奖。对科普充满热情,致力于将专业知识与绘画相融合,创作出富有趣味的科普作品。



董长军:科普作家、科普摄影人、策展人。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创办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科普摄影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稻橙文化董事长。2011年起,持续14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展)”总策划、评委,提出用摄影关注环境改善与生物多样保护,参与者覆盖全国近300个城市。自2016年起,创办“小映象”科普摄影学堂、生态映像系列主题摄影展、真相系列大众科普影像传播等项目。先后获评2018年度中国公益传播奖、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美育项目、福特汽车环保奖传播奖提名奖、2021年和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项目、上海市民文化节2023年度文化品牌奖、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三等奖等荣誉。



赵文跃:上海科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科学技术普及领域)。长期从事多媒体及科普视频内容的创作工作,完成各类科普视频400余部,承担及参与各类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参与制作的作品连续8年(2016—2023年)获得科技部和中科院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奖,连续5年(2019—2023年)获得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以及全国科学防疫优秀科普微视频奖。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普微视频创意大赛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十大优秀科普微视频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新闻奖、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等。



朱伟:网名:@朱导知道了(B站),科技传播副研究员。擅长艺术和技术的结合。2018年,转向新媒体领域,参与创立“观视频工作室”(B站400万+粉丝);牵头孵化了科技自媒体品牌《科技袁人》,该IP于2020年被头条看中,以1000万价格买断三年。独立制作了数个百万播放量节目,并获得若干科普类奖项。2020年创立“师姐系列”科普视频品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研究所合作拍摄有机化学微电影《有机师姐I——手性》《有机师姐II——无处不在的氟》。2022年参与创立新媒体账号“魔都科学目录”(B站),和上海科技系统广泛联系,共同孵化科技文化产品,诞生多个爆款内容。



任咪咪:科普博主运营(账号ID:不刷题的吴姥姥),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科学传播研究和普及、企业管理等。2024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星推官,《吴姥姥不刷题,科学真好玩》作者之一、项目策划人。短视频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目前全网千万粉丝,账号多次被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报道,传播量30亿次以上。B站2022年度百大 UP 主获得者,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银发知播”团体奖之一。荣获2022年度“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优秀作品,2022年、2023年上海优秀科普微视频等荣誉。



唐骋:常用笔名鬼谷藏龙,知名知识类UP主(常用ID:芳斯塔芙)。从2014年起从事关于神经科学、基因编辑、科学史和古生物领域的科普,致力于为学术界与大众架起桥梁。撰写了科普文章100余篇,著有科普图书《不可思议的科学史》、《鬼谷说:不可思议的古生物》;参与编写科普书籍《大脑的奥秘》,翻译科普书籍《科学速读 脑内新世界》;在B站开设账号“芳斯塔芙”,目前全网拥有超过600万粉丝,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5亿。入选果壳“科普贡献奖”2020年度最具创意奖,网易2021年度影响力创作者,2023年和2024年蝉联B站百大UP主、金知奖年度知识UP主。


七、会场交通

1. 停车位有限,建议绿色出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2号门近10号线、11号线交通大学站;5号门近1号线、9号线徐家汇站。

2. 凭活动码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续通知发布)。上海交通大学新建楼位置参见导航图。


“两翼杯”青年前沿科普创作大赛活动通知

附件1:“两翼杯”青年前沿科普创作大赛报名表

附件2:科普创作能力培训公益课程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