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栏目 > 好文精选

更多精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上海市科技
期刊学会微信(shskjqkxh)

大量论文被撤稿,究竟谁之过?——来自自身办刊人的洞见
发布日期:2017-04-27 浏览: 996

  日前,我国科技界最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事件就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发布声明,撤销其麾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作为一位办刊逾30载的出版人,笔者以为,期刊的撤稿由来已久,属于正常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原因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难免令人匪夷所思。众所周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必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绝非如今大行其道的自媒体,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和声名显赫的出版集团在其中必定难辞其咎。作为资深的办刊人,笔者在此愿谈谈自己对这一焦点新闻事件的冷静思考。

  撤稿问题并非中国特色

  质疑学术论文造假乃至学术期刊撤稿的事件,在世界各国均不足为奇,对于中国作者学术论文的撤稿也并非首次。除了这次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发布107篇论文遭撤稿,2015年和2016年,中国学者先后遭遇BioMed Central出版集团和施普林格的集体撤稿,共计105篇论文。2015年,《科学美国人》宣称,权威科学期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且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该期刊以位于上海的医学论文机构 MedChina为例,称中国存在“论文工厂”,只要花钱就能将名字挂到论文上。根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刘筱敏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球被撤稿最多的个人为日本的Yoshitaka Fujii,一共被撤稿183篇。可见撤稿不仅是世界问题,也绝非中国最盛。依笔者愚见,个别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道德并不能代表其国家科技界的整体素质。已有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中国作者的国际话语权日益增强,中国作者每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早已突破25万篇,多种久负盛名的国际名刊中不乏源于中国的优秀科技论文。根据SCI-JCR统计,这次撤稿的《肿瘤生物学》在肿瘤学领域的213种期刊中,以影响因子排序,仅位列第104名。仅以一本世界中等水平期刊带有偏见的举措来以偏概全,抹黑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贬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水平,甚至有人将被撤稿上纲上线到阻碍了国家的科技进步甚至创新步伐,窃以为实属不当。

  形同虚设的审稿流程

  依据撤稿者公开的理由,论文的发表者通过伪造莫须有的同行评审得以在审稿过程中蒙混过关,使得论文投稿者“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因此导致论文得以发表。作为办刊人,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窃以为这是办刊人和出版者推卸责任的托词,无异于掩耳盗铃。作为一家享誉全球的出版集团,无疑拥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和先进的审稿系统,如果真如出版者所言,这107篇专业是医学的作者都能通过雕虫小技就使其论文得以发表,那岂不是表明编辑绝非一技之长,出版更无任何专业所言,这实在是自欺欺人,难以令人信服。以笔者服务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而言,在长达百年的办刊历程中,为了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早已形成并恪守严格的审稿流程,对所有的学术稿件在审稿过程中均采取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多位审稿人外审、审稿小组或编委会终审。随着网络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们早就创建了自己的网上审稿系统,数据库中有超过1万名有真实姓名和详实资料的审稿人在为期刊出版把关。平心而论,此次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除了作者本身罪不可赦之外,窃以为编辑部对稿件采用同行评议的过程似乎形同虚设,不排除有第三方中介的存在,而且这些中介与编辑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排除办刊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中介相互勾结共同打造“掠夺性期刊”。值得注意的是,被撤稿的论文发表时间从2012年至2016年。此次撤稿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尽管2年前出版者就已经将此事公之于众,但并未采取任何亡羊补牢之举措。有鉴于此,出版集团和编辑部仅以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借口来搪塞,并没有采取积极而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必定难辞其咎。

  编辑工匠精神的缺失

  近年来,中国科研实力大幅度提升,论文发表总数早就位列全球第二,这被视为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标志。而医学领域恰恰是论文产出大户,医学论文占据着全球论文的一半左右。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涉及到我国医务作者科技论文撤稿的事件不断发生,必然有其客观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对中国医生晋升职称评价体系的问题,临床医生也要按照大学的科研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实属勉为其难。临床医生一边要忙着救治患者,同时又要为撰写论文操心,必定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国际上某些学术期刊、中介机构为了赚钱,在中国医院的科研大跃进中与医者各取所需地“携手并进”,合伙制造学术垃圾。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者,尽管我们不应袒护这些被撤稿文章的作者,但理当反思是否真正履行了学术发表守门人的职责。尽管出版集团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作者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坦言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但笔者以为,编辑工匠精神的缺失是编者挥之不去的痛。传统上期刊是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供编辑部参考选用的,为何第三方中介能够假手其间?笔者以为这并非完全是导致同行评议的漏洞,从轻处而言无疑是学术编辑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的缺失,从重处来看也不能完全排除编辑、出版者与中介公司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狼狈为奸。因此,对学术期刊的出版来说,倡导工匠精神必将有助于创建风清气正的出版环境。

  

来源:2017年第9期《科技导报》

 

  作者:游苏宁,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编辑学报》副主编